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在德國,多數人都想要一個職業(Beruf),一個終身的職業,一個他熱愛的職業,而不是一份工作。因為如果你在德國有一份職業,你就可以依托職業勞動成為一個重要的人物;如果你只有一份工作,你就不能被看做重要的人物,職業是進行體面勞動、獲得人生幸福的關鍵。德國人看重職業分類以內的工作,原因在于職業的規定性保證了從業人員具有該職業所特有的技能和美德。因而,他就會得到客戶、公眾的認可,就會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以職業為導向的就業結構模式深深地嵌入到德國人的勞動力文化中。
職業分類中包含了技術型工作,成為技能型人才,獲得理想的職業,就要進入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學習。滿足受訓者獲得“職業”的需求,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以職業分工為前提,以職業標準為依據,緊貼市場需要設置專業,促進受訓者幸福就業。受訓者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所獲得的長期利益越大。因而,在德國,即使一名中學畢業生選擇了職業教育而不是學術教育時,他不會被視為失敗的象征,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職業教育效果得到社會、企業、受訓者的認可,讓公眾滿意的職業教育助推德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就業率很高,職業教育將就業壓力轉化為奮斗的動力,滿足了受訓者獲得職業崗位,提升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就業期待,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令人憂慮的是,職業教育并沒有避免生源危機,很多以生源養校的職業院校將無以為源。這種反?,F象表明職業教育的社會信譽度和滿意度還不高,其原因在于受訓者選擇職業教育,并非是要找一份工作,因為就業難并非難在找一份工作。如果受訓者獲得的工作是危險的、報酬可憐的、不穩定的、沒有發展空間的,職場生活就會變得令人不愉快,缺乏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職業教育幫助受訓者獲得了一份工作,卻沒有幫助他達到預期的教育收益,滿足于提高就業率,讓“無業者有業”的教育目的,職業教育就會被誤解為只是使人獲得工作謀生,并不能使人通過工作來享受生活、發展自我的教育,必然被漠視。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決定了它具有為就業服務的宗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就業期望值也在不斷變化,就業質量指數不斷提高。就業期望包含了生活指數提高、幸福指數的提高,包含了勞動環境改善、勞動工資提高、勞動時間合理、勞動安全保障等重要的幸福、體面因素。讓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不會滿足于“使無業者有業”的教育目的,而是讓受訓者獲得體面勞動的機會和能力,過幸福的生活。由此,受訓者也會主動選擇職業教育,愿意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職業教育的社會滿意度和信譽度也會越來越高,日益發展壯大起來。
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并被世界各國欽慕,原因在于職業教育讓公眾滿意。以需求為導向,不同層面的利益相關者圍繞著“職業”這一軸心達成一種非正式的默契,共同支持回哺職業教育,提供了一片適宜職業教育生根發芽的沃土,受訓者通過接受職業教育過上幸福生活。職業教育創造了價值回饋利益相關者,“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遠者,必逡其泉源”,內外合力夯實職業教育。
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需要利益相關者內外合力參與支持其發展。內外合力需要找到一個軸心,圍繞這個軸心形成合作的默契,政府、企業和職業學校建立內外合力的機制,激勵、約束和保障職業教育努力提高育人質量。職業教育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更加專注于提升教育質量,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要,整個社會也會認同職業教育。受訓者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后的發展前景,是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最關鍵因素。當前,我國內外合力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的實質和目標任務,是提高一線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和其職業聲望,使之通過體面勞動過上幸福生活,引導整個社會形成保護體面勞動、尊重體面勞動、熱愛體面勞動的文化氛圍。在合力機制作用下,職業教育能夠培養、提升和再現勞動力素質和能力,并成為受訓者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納入或排除手段,幫助更多的受訓者實現理想的教育收益,從而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職業教育機構與利益相關者的合作進入良性循環狀態,讓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真正助推實現中國夢!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