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一批高水平學??焖俪砷L”有關情況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一批高水平學校快速成長”有關情況
供稿單位:高職研究所 查看人次:4450 發布日期:2016-06-30 分享到:一、近年來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總體態勢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年招生數、在校生規模穩中有升。2010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學校1246所,招生數310萬人,畢業生數316萬,在校生數966萬人。到2015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341所,招生數348萬,畢業生數322萬,在校生數1048萬,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為社會提供技術培訓超過2000萬人次。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適齡青年提供了進入高校學習并掌握就業技能的機會,對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近年來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重點舉措
一是建設示范院校引領戰線發展。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中央財政資金投入45.5萬元,引領帶動地方財政投入89.7億元、行業企業投入28.3億元,分兩批支持200所示范(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建設了788個專業點,使建設院校辦學條件、教學質量明顯改善,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引領帶動了高職教育整體發展,提高了高職院校的社會美譽度和影響力。
二是加強專業建設服務產業升級。2011-2013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圍繞現代農業、制造業發展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和生活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投入中央財政資金40億元,帶動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職學校投入34.28億元,支持全國977所獨立設置公辦高職院校建設了1816個重點專業點,惠及全日制在校學生近90萬人。
三是打造實訓基地強化實踐教學。2010-2013年,中央財政共投入16.667億元,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支持715所高職院校建設了910個實訓基地,引導項目院校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帶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形成了一批集教學、科研、培訓、技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硬件保障。
四是加強研修培訓提供人才支撐。2008年底,教育部、財政部設立“高職院校領導海外培訓項目”,2010-2015年間共組派46個培訓團組550余人次赴海外研修,拓展了高職院校領導的國際視野,拓寬了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海外培訓學習渠道,增加了中外職業院校交流合作的機會。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高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投入中央財政資金4.375億元,完成培訓項目2296個,培訓骨干教師37945人次,有效促進了各地建立和完善高職教育教師培養體系,促進高職院??茖W制定師資隊伍發展規劃,形成了國家、省、校三級高職教師素質提高體系。
五是推進教學工作信息化和優質資源共建共享。2010年,啟動實施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投入中央財政資金3.8億元,建設了由71個專業教學資源庫、1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資源庫(共8個子庫)和1個學習平臺組成,覆蓋全部19個高職專業大類的資源庫建設體系,建成各類多媒體資源71萬余條,資源總量達15.8TB,注冊學員達92萬余人,累計訪問量超過1.5億人次,構造了跨時空集成的教育資源和教學環境,促進了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全面互動的專業教學模式改革。2011年,啟動實施高職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項目,以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為重點,到2012年共立項建設了776門高職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了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構建了適合在校學生及社會學習者在線學習和交流的網絡學習環境。
六是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013年,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逐步使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與普通本科考試分離,重點探索“知識+技能”的考試評價辦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入學形式。《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要求,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要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為主渠道。據統計,2015年高職分類考試招生數達到170萬人,首次超過高職招生計劃總量的50%。
七是落實生均經費制度健全穩定投入機制。2014年,教育部配合財政部門出臺了《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要求地方政府主導,建立完善所屬公辦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到2017年,各地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應當不低于12000元。截至2015年底,全國所有省份均建立了高職生均經費制度。高職獎學金覆蓋近30%學生,助學金覆蓋25%以上的學生。
八是構建教育內部保證與教育外部評價協調配套的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機制。
完善督導評估。200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在全國開展第二輪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估(簡稱高職評估),依托“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推動教育行政部門完善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宏觀管理,逐步形成以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為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2016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暫行辦法》《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按照統一標準、統一程序、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原則,委托第三方機構基于學校相關數據信息和省級評估報告,運用測量工具進行分析評估,形成國家評估報告。
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和《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構建職業院校教學工作內部診斷改進制度,適應管辦評分離的政策背景,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強化職業院校落實第一質量主體責任,推動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履行管理職責,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健全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2012年以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高職院校、省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委托第三方逐年發布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學校三級發布體系。國家高職質量年度報告圍繞“學生發展是根本,學校工作是重點,政府推動是保障,服務地方是特色”四個維度,向社會展示高職教育建設成效和問題,體現擔當社會責任、接受社會監督、持續改進教育質量的決心和信心,成為展示高職質量的窗口,有效提高了高職教育的社會公信力和認可度。
三、高職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的主要表現
一是專業設置漸趨合理。一直以來,高等職業教育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優化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2015年)》(教職成〔2015〕10號)修訂印發,保持19個專業大類數目不變、排序和劃分有所調整,將專業類由原來的78個增加到99個,專業總數由1170個調減到748個,同時列舉了746個專業方向。調減后的一、二、三產相關專業數比例為6.8∶39.4∶53.8,與當前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基本吻合,更加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要求,更加契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更加強化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更加注重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更加強調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完善。
二是產教融合不斷深化。制定了《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完善相關制度,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合作育人、共贏發展。調整重組62個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各行業門類,形成了行業指導職業教育發展的有力載體。積極開展產教對話活動,自2010年以來累計舉辦70余次,深化了產教對接與合作。推動并聯合機械、有色金屬、供銷、水利等行業,分類制訂專項政策。推動校企聯合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共同開發課程教材,共享師資資源,共建實訓基地,共擔學生就業。全面啟動實施現代學徒制試點,遴選確定165家單位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促進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豐富校企合作形式。指導組建了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聯盟等協作組織;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由行業組織牽頭設計,企業全面參與實施。
三是師資隊伍持續優化?!笆濉币詠?,高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實現持續快速增長,總規模達到63萬人,專任教師達到43.66萬人,“雙師型”教師占比已接近40%,兼職教師達到13萬人。依托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了93個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8個全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示范單位和10個全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單位。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中專設高等職業學校教師企業頂崗實踐項目,每年組織5000名高職教師到企業實踐,示范帶動地方支持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明確了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內容形式、組織管理、保障措施、考核獎懲的具體要求,為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就業質量逐年提高。據麥可思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0-2013年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呈增長態勢,2013年開始穩定在91%左右。2010-2015年高職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增長趨勢明顯,2015年比2010年月收入提高59.1%。2015年高職理工農醫類畢業生中有65%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相關,自2011年以來,高職畢業生專業相關度保持穩定。
四、“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成效
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升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2006—2015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該計劃分兩期實施,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5.5億元,拉動地方財政投入89.7億元,行業企業投入28.3億元,支持200所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航天航空、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農林牧漁、醫療衛生和服務業等領域,重點建設了788個專業點。
該計劃的實施,有力提升了項目院校的辦學實力、管理水平和培養質量,為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一是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據調查,項目院校2014屆畢業生的雇主滿意度為91.12%;半年后畢業生就業率為93.7%;半年后平均月收入3312元,較2011屆增長21.41%;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3.7%,較2011屆增長0.5個百分點。二是服務區域產業發展能力明顯增強。2014年項目院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收入累計超過10億元,校均超過520萬元;橫向科研經費到款額校均410萬元;畢業生留在當地就業的比例達65.52%;非學歷培訓收入校均499萬元,公益性培訓服務校均超過2萬人日。三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開展。項目院校合作企業總計超過5.5萬家,校均超過280家;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將近1.5萬元;行業企業兼職教師與專業教師比基本達到1:1,專業雙師素質教師接近75%,兼職教師總數超過16萬人,專任教師企業實踐人均26天/年。四是政府服務不斷優化。一些地方政府實施企業支持職教地方稅收優惠、實習實訓安全責任分擔等政策,健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與培訓、頂崗實習工傷保險補貼等制度;全國31個?。▍^市)均建立了高職生均撥款制度,部分地方還出臺了高職學生企業實習財政補貼經費等制度。五是專項拉動作用明顯。中央財政專項投入45億元,拉動地方財政、行業企業分別投入90億元、28億元,2015年項目院校生均財政經費校均1.3萬元。
在該計劃帶動下,各省先后建設了281所省級示范(骨干)院校,中央和地方兩級優質高職院校數達到全國高職院??倲档?0%,優質高職院校的創建范圍不斷擴大。示范骨干校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由點到面、不斷擴大,逐漸上升為制度,持續推動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笆濉逼陂g,教育部將主動適應國家重大戰略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著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努力建成一批更高水平的職業院校和骨干專業。
五、今后一個時期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重點舉措
未來一段時間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發展難題,總結各地實踐經驗,規劃設計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務項目,進一步優化結構,加快完善發展機制,提升發展質量,提高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
(一)服務國家戰略
一是適應需求,要對接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動態調整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二是服務區域,要支持學校集中力量辦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群),深入推進地市級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東中西部合作機制,為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發展作貢獻。三是重在創新,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四是面向世界,要主動發掘“走出去”企業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和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本土人才,在境外開展職業教育。五是辦出特色,各地要支持建設一批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優質高職院校,爭創國際先進水平。
(二)深化改革創新
一是落實考試招生改革,要規范實施“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堅持培養模式改革,要深入探索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推廣。三是推進學習成果轉化,要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社區教育機構之間的學分轉移與認定,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四是探索辦學模式和辦學體制改革。
(三)聚焦內涵建設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要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二是推進專業、課程和教材改革,要加快修訂專業標準,切實推進“五個對接”。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健全專任教師培養培訓制度,加強以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為主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高職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四是加快推進信息化,加快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標準,推進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切實加強優質資源建設。
(四)校企深度合作
一是組建職教集團,要鼓勵中央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行業部門等牽頭組建職教集團,開展多元投入主體依法共建改革試點;支持有特色的高職院校以輸出品牌、資源和管理的方式成立連鎖型職教集團。二是加強技術技能積累,要支持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加強應用技術的研發能力,提高技術服務的附加值;加強民族文化、民間技藝的傳承發展和人才培養,努力發展成為國家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的資源集聚地。三是開展職工培訓,要探索創新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協調機制,為職工繼續教育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四是服務社區,要發揮高職院校資源優勢,向社區開放服務,服務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五)完善治理結構
一是完善院校章程,要按要求完成職業院校章程建設,健全以章程為統領規范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制度體系。二是完善決策機制,要推動高職院校設立有辦學相關方代表參加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機構,探索設立校級學術委員會,根據條件設立校級專業指導委員會。三是推進分類管理,要編制“高等職業學校建設標準”,鼓勵高職院校辦出特色。四是強化質量監控,要發揮學校的教學質量保證主體作用,完善質量年度報告制度;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分類推進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
(六)擴大對外開放
一是完善對話機制,加強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政策對話,引進優質資源助力高職更好發展。二是制訂援助政策,研究制訂職教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渠道和政策,鼓勵示范性和沿邊地區高職院校吸引境外學生來華學習并不斷擴大規模。三是參與國際事務,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際標準與規則研制,推動職業資格框架互認,提高國際話語權。四是開展國際辦學,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為周邊國家培養培訓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當地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我國職業教育軟實力。
六、推進高水平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再上新臺階
一是加快推進優質學校建設。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簡稱《行動計劃》)指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設200所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北京、天津、浙江等30個省份《行動計劃》落實方案明確將“優質??聘叩嚷殬I院校建設”列入實施項目,今后三年預估投入63.65億元建設313所優質學校。項目實施完成后,教育部將根據項目實施方案和實際建設成效,對建設結果進行檢查認定。
二是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規劃項目。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關于編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建設方案的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規劃項目,“十三五”期間擬投入50億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年招生數、在校生規模穩中有升。2010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學校1246所,招生數310萬人,畢業生數316萬,在校生數966萬人。到2015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341所,招生數348萬,畢業生數322萬,在校生數1048萬,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為社會提供技術培訓超過2000萬人次。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適齡青年提供了進入高校學習并掌握就業技能的機會,對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近年來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重點舉措
一是建設示范院校引領戰線發展。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中央財政資金投入45.5萬元,引領帶動地方財政投入89.7億元、行業企業投入28.3億元,分兩批支持200所示范(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建設了788個專業點,使建設院校辦學條件、教學質量明顯改善,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引領帶動了高職教育整體發展,提高了高職院校的社會美譽度和影響力。
二是加強專業建設服務產業升級。2011-2013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圍繞現代農業、制造業發展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和生活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投入中央財政資金40億元,帶動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職學校投入34.28億元,支持全國977所獨立設置公辦高職院校建設了1816個重點專業點,惠及全日制在校學生近90萬人。
三是打造實訓基地強化實踐教學。2010-2013年,中央財政共投入16.667億元,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支持715所高職院校建設了910個實訓基地,引導項目院校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帶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形成了一批集教學、科研、培訓、技術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硬件保障。
四是加強研修培訓提供人才支撐。2008年底,教育部、財政部設立“高職院校領導海外培訓項目”,2010-2015年間共組派46個培訓團組550余人次赴海外研修,拓展了高職院校領導的國際視野,拓寬了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海外培訓學習渠道,增加了中外職業院校交流合作的機會。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高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投入中央財政資金4.375億元,完成培訓項目2296個,培訓骨干教師37945人次,有效促進了各地建立和完善高職教育教師培養體系,促進高職院??茖W制定師資隊伍發展規劃,形成了國家、省、校三級高職教師素質提高體系。
五是推進教學工作信息化和優質資源共建共享。2010年,啟動實施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投入中央財政資金3.8億元,建設了由71個專業教學資源庫、1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資源庫(共8個子庫)和1個學習平臺組成,覆蓋全部19個高職專業大類的資源庫建設體系,建成各類多媒體資源71萬余條,資源總量達15.8TB,注冊學員達92萬余人,累計訪問量超過1.5億人次,構造了跨時空集成的教育資源和教學環境,促進了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全面互動的專業教學模式改革。2011年,啟動實施高職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項目,以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為重點,到2012年共立項建設了776門高職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為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了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構建了適合在校學生及社會學習者在線學習和交流的網絡學習環境。
六是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013年,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逐步使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與普通本科考試分離,重點探索“知識+技能”的考試評價辦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入學形式。《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要求,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要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為主渠道。據統計,2015年高職分類考試招生數達到170萬人,首次超過高職招生計劃總量的50%。
七是落實生均經費制度健全穩定投入機制。2014年,教育部配合財政部門出臺了《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要求地方政府主導,建立完善所屬公辦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到2017年,各地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應當不低于12000元。截至2015年底,全國所有省份均建立了高職生均經費制度。高職獎學金覆蓋近30%學生,助學金覆蓋25%以上的學生。
八是構建教育內部保證與教育外部評價協調配套的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機制。
完善督導評估。200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在全國開展第二輪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估(簡稱高職評估),依托“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推動教育行政部門完善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宏觀管理,逐步形成以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為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2016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暫行辦法》《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按照統一標準、統一程序、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原則,委托第三方機構基于學校相關數據信息和省級評估報告,運用測量工具進行分析評估,形成國家評估報告。
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和《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構建職業院校教學工作內部診斷改進制度,適應管辦評分離的政策背景,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強化職業院校落實第一質量主體責任,推動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履行管理職責,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健全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2012年以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高職院校、省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委托第三方逐年發布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學校三級發布體系。國家高職質量年度報告圍繞“學生發展是根本,學校工作是重點,政府推動是保障,服務地方是特色”四個維度,向社會展示高職教育建設成效和問題,體現擔當社會責任、接受社會監督、持續改進教育質量的決心和信心,成為展示高職質量的窗口,有效提高了高職教育的社會公信力和認可度。
三、高職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的主要表現
一是專業設置漸趨合理。一直以來,高等職業教育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優化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2015年)》(教職成〔2015〕10號)修訂印發,保持19個專業大類數目不變、排序和劃分有所調整,將專業類由原來的78個增加到99個,專業總數由1170個調減到748個,同時列舉了746個專業方向。調減后的一、二、三產相關專業數比例為6.8∶39.4∶53.8,與當前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基本吻合,更加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要求,更加契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更加強化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更加注重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更加強調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完善。
二是產教融合不斷深化。制定了《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完善相關制度,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合作育人、共贏發展。調整重組62個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各行業門類,形成了行業指導職業教育發展的有力載體。積極開展產教對話活動,自2010年以來累計舉辦70余次,深化了產教對接與合作。推動并聯合機械、有色金屬、供銷、水利等行業,分類制訂專項政策。推動校企聯合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共同開發課程教材,共享師資資源,共建實訓基地,共擔學生就業。全面啟動實施現代學徒制試點,遴選確定165家單位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促進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豐富校企合作形式。指導組建了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辦學聯盟等協作組織;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由行業組織牽頭設計,企業全面參與實施。
三是師資隊伍持續優化?!笆濉币詠?,高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實現持續快速增長,總規模達到63萬人,專任教師達到43.66萬人,“雙師型”教師占比已接近40%,兼職教師達到13萬人。依托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了93個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8個全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示范單位和10個全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單位。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中專設高等職業學校教師企業頂崗實踐項目,每年組織5000名高職教師到企業實踐,示范帶動地方支持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明確了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內容形式、組織管理、保障措施、考核獎懲的具體要求,為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就業質量逐年提高。據麥可思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0-2013年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呈增長態勢,2013年開始穩定在91%左右。2010-2015年高職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增長趨勢明顯,2015年比2010年月收入提高59.1%。2015年高職理工農醫類畢業生中有65%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相關,自2011年以來,高職畢業生專業相關度保持穩定。
四、“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成效
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升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2006—2015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該計劃分兩期實施,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5.5億元,拉動地方財政投入89.7億元,行業企業投入28.3億元,支持200所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航天航空、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農林牧漁、醫療衛生和服務業等領域,重點建設了788個專業點。
該計劃的實施,有力提升了項目院校的辦學實力、管理水平和培養質量,為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一是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據調查,項目院校2014屆畢業生的雇主滿意度為91.12%;半年后畢業生就業率為93.7%;半年后平均月收入3312元,較2011屆增長21.41%;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3.7%,較2011屆增長0.5個百分點。二是服務區域產業發展能力明顯增強。2014年項目院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收入累計超過10億元,校均超過520萬元;橫向科研經費到款額校均410萬元;畢業生留在當地就業的比例達65.52%;非學歷培訓收入校均499萬元,公益性培訓服務校均超過2萬人日。三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開展。項目院校合作企業總計超過5.5萬家,校均超過280家;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將近1.5萬元;行業企業兼職教師與專業教師比基本達到1:1,專業雙師素質教師接近75%,兼職教師總數超過16萬人,專任教師企業實踐人均26天/年。四是政府服務不斷優化。一些地方政府實施企業支持職教地方稅收優惠、實習實訓安全責任分擔等政策,健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與培訓、頂崗實習工傷保險補貼等制度;全國31個?。▍^市)均建立了高職生均撥款制度,部分地方還出臺了高職學生企業實習財政補貼經費等制度。五是專項拉動作用明顯。中央財政專項投入45億元,拉動地方財政、行業企業分別投入90億元、28億元,2015年項目院校生均財政經費校均1.3萬元。
在該計劃帶動下,各省先后建設了281所省級示范(骨干)院校,中央和地方兩級優質高職院校數達到全國高職院??倲档?0%,優質高職院校的創建范圍不斷擴大。示范骨干校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由點到面、不斷擴大,逐漸上升為制度,持續推動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笆濉逼陂g,教育部將主動適應國家重大戰略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著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努力建成一批更高水平的職業院校和骨干專業。
五、今后一個時期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重點舉措
未來一段時間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發展難題,總結各地實踐經驗,規劃設計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務項目,進一步優化結構,加快完善發展機制,提升發展質量,提高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
(一)服務國家戰略
一是適應需求,要對接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動態調整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二是服務區域,要支持學校集中力量辦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群),深入推進地市級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東中西部合作機制,為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發展作貢獻。三是重在創新,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四是面向世界,要主動發掘“走出去”企業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和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本土人才,在境外開展職業教育。五是辦出特色,各地要支持建設一批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優質高職院校,爭創國際先進水平。
(二)深化改革創新
一是落實考試招生改革,要規范實施“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堅持培養模式改革,要深入探索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推廣。三是推進學習成果轉化,要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社區教育機構之間的學分轉移與認定,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四是探索辦學模式和辦學體制改革。
(三)聚焦內涵建設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要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二是推進專業、課程和教材改革,要加快修訂專業標準,切實推進“五個對接”。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健全專任教師培養培訓制度,加強以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為主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高職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四是加快推進信息化,加快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標準,推進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切實加強優質資源建設。
(四)校企深度合作
一是組建職教集團,要鼓勵中央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行業部門等牽頭組建職教集團,開展多元投入主體依法共建改革試點;支持有特色的高職院校以輸出品牌、資源和管理的方式成立連鎖型職教集團。二是加強技術技能積累,要支持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加強應用技術的研發能力,提高技術服務的附加值;加強民族文化、民間技藝的傳承發展和人才培養,努力發展成為國家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的資源集聚地。三是開展職工培訓,要探索創新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協調機制,為職工繼續教育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四是服務社區,要發揮高職院校資源優勢,向社區開放服務,服務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五)完善治理結構
一是完善院校章程,要按要求完成職業院校章程建設,健全以章程為統領規范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制度體系。二是完善決策機制,要推動高職院校設立有辦學相關方代表參加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機構,探索設立校級學術委員會,根據條件設立校級專業指導委員會。三是推進分類管理,要編制“高等職業學校建設標準”,鼓勵高職院校辦出特色。四是強化質量監控,要發揮學校的教學質量保證主體作用,完善質量年度報告制度;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分類推進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
(六)擴大對外開放
一是完善對話機制,加強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政策對話,引進優質資源助力高職更好發展。二是制訂援助政策,研究制訂職教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渠道和政策,鼓勵示范性和沿邊地區高職院校吸引境外學生來華學習并不斷擴大規模。三是參與國際事務,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際標準與規則研制,推動職業資格框架互認,提高國際話語權。四是開展國際辦學,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為周邊國家培養培訓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當地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我國職業教育軟實力。
六、推進高水平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再上新臺階
一是加快推進優質學校建設。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簡稱《行動計劃》)指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設200所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北京、天津、浙江等30個省份《行動計劃》落實方案明確將“優質??聘叩嚷殬I院校建設”列入實施項目,今后三年預估投入63.65億元建設313所優質學校。項目實施完成后,教育部將根據項目實施方案和實際建設成效,對建設結果進行檢查認定。
二是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規劃項目。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關于編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建設方案的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規劃項目,“十三五”期間擬投入50億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