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為主的形式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受邀作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對職業技術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旨報告。
王一鳴表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職業技術教育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環。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都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技術教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新發展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我國創新能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重塑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必須增強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適配性,為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強大支撐。
王一鳴從四個方面闡釋了構建新發展格局對職業技術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迫切要求培養大批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我國產業鏈整體上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在產品質量和性能上,核心零部件、高端裝備的精度、穩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較大。產業基礎能力相對薄弱,“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而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不高,是“大而不強”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牢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基礎,就要求職業技術教育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強化基礎技術技能培養,以技術技能傳承和創新為紐帶,培養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藝的高技能人才,特別是要培養芯片、裝備制造等“卡脖子”環節的緊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掌握更多獨門絕技,對接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需要,助推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建設。
第二,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迫切要求強化數字技術人才的有效供給與超前儲備
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關鍵。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其核心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網絡互聯的移動化、泛在化,信息處理的高速化、智能化,計算技術的高能化、量子化,推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全面數字化,使得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地位相對下降,人力資本、技術和數據成為產業競爭的關鍵因素。
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代際躍升,改變傳統的產業生態,迫切要求職業技術教育對接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發展需要,推動職業技術教育與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相銜接,加快職業技術教育數字化改造,全面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培養適應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十四五”時期將迎來工業互聯網發展浪潮,迫切要求加快培養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強化數字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給與超前儲備,增強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為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支撐。
第三,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要求建設宏大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我國培育競爭新優勢、實現跨越發展至關重要。中央關于“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指明了“十四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
我們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要求職業技術教育緊密對接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推進專業結構調整和學科建設,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重點發展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專業,增強專業設置的吻合性和對接產業的銜接度,使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發展有機銜接,加快形成教育、人才、產業、創新協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
第四,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迫切要求對標國際標桿,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現代化水平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國早已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體系。國內大循環離不開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配合,產業技術進步也離不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封閉起來脫離世界主流只會拉大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期,職業技術教育要堅持開放合作的發展模式,對標國際上高水平職業技術教育標桿,向國際一流水平看齊,加強與國際先進職業技術教育國家的交流,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變革,以開放合作提升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現代化水平,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現代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