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進步和現代科技發展,新職業、新工種、新崗位不斷涌現。一個人在同一崗位工作一輩子已經成為歷史,即使是同一職業(崗位),因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藝等因素的出現,對其職業技術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和提高。一個人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遠遠滿足不了快速變化的社會對職業技能的需求。這些變化,要求我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與實踐與時俱進,用終身教育的思想指導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
堅持面向人人。從每個人適應社會發展和自身終身發展來看,接受職業教育的,不應局限于職業學校的學生。對于中小學生而言,應加強他們的職業意識培養和勞動教育等。對于普通高校學生而言,應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生涯指導等就業教育,提升就業能力。對于在崗人員而言,應大規模開展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不斷適應崗位需求。對于失業人員而言,應開展各類轉崗、再就業培訓,使他們重新回歸勞動力市場。對于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而言,為老年人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以提升生活技能、改善生活品質,也將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
完善辦學功能。相對于穩定的學歷教育而言,各類短期培訓、崗位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生活技能培訓等非學歷教育,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其實用性、時效性明顯。面對如此龐大的培訓需求,職業學校要進一步完善辦學功能,不僅要做強做優學歷教育,還要做大做實非學歷教育,為人人成功出彩創造機會。要將非學歷教育與培訓作為職業學校辦學的重要功能和新的增長點,有關制度設計也要向此傾斜,比如對于職業院校開展的非學歷教育與培訓,可以按照當量折算方式由政府提供生均撥款。
加強多方合作。行業企業發展進程是產業進步、技術革新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只有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職業院校辦學才有可能走出象牙塔,才有可能與產業升級同步、與技術革新同步、與社會發展同步。要推動標準融合,打破職業院校與行業壁壘,開展職業(崗位)標準與人才培養標準一體化設計,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建立更多的經營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要制定優惠政策,優化產教融合機制,吸引行業企業深度融入職業學校辦學,主動參與人才培養,在中國推動更多產教融合型企業發展。要通過職業學校的融入以及企業自覺,建設更多的學習型企業,使企業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
致力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職業院校要立足“面向人人”的定位,發揮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舉的優勢,開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職業教育課程,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要探索多種學習成果認定辦法,促進不同學習成果的認定和轉換,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更豐富的案例樣本,為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打下基礎。
(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執筆人彭斌柏,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堅持面向人人。從每個人適應社會發展和自身終身發展來看,接受職業教育的,不應局限于職業學校的學生。對于中小學生而言,應加強他們的職業意識培養和勞動教育等。對于普通高校學生而言,應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生涯指導等就業教育,提升就業能力。對于在崗人員而言,應大規模開展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不斷適應崗位需求。對于失業人員而言,應開展各類轉崗、再就業培訓,使他們重新回歸勞動力市場。對于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而言,為老年人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以提升生活技能、改善生活品質,也將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
完善辦學功能。相對于穩定的學歷教育而言,各類短期培訓、崗位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生活技能培訓等非學歷教育,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其實用性、時效性明顯。面對如此龐大的培訓需求,職業學校要進一步完善辦學功能,不僅要做強做優學歷教育,還要做大做實非學歷教育,為人人成功出彩創造機會。要將非學歷教育與培訓作為職業學校辦學的重要功能和新的增長點,有關制度設計也要向此傾斜,比如對于職業院校開展的非學歷教育與培訓,可以按照當量折算方式由政府提供生均撥款。
加強多方合作。行業企業發展進程是產業進步、技術革新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只有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職業院校辦學才有可能走出象牙塔,才有可能與產業升級同步、與技術革新同步、與社會發展同步。要推動標準融合,打破職業院校與行業壁壘,開展職業(崗位)標準與人才培養標準一體化設計,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建立更多的經營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要制定優惠政策,優化產教融合機制,吸引行業企業深度融入職業學校辦學,主動參與人才培養,在中國推動更多產教融合型企業發展。要通過職業學校的融入以及企業自覺,建設更多的學習型企業,使企業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
致力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職業院校要立足“面向人人”的定位,發揮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舉的優勢,開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職業教育課程,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要探索多種學習成果認定辦法,促進不同學習成果的認定和轉換,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更豐富的案例樣本,為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打下基礎。
(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執筆人彭斌柏,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