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导航网,久草最新免费,久草在线观看最新-2022最新伊人中心基地

職教視野

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涵要義、運行邏輯和推進路徑

查看人次:393   發布日期:2024-05-19

       新質生產力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動力,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本文重點研究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涵、要素關系,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分析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和系統邏輯,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新質要素、本質特征、運行邏輯進行詳細剖析,為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供全新思考和系統指引。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義

       (一)概念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三個基本要素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即生產關系,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產出水平,是生產能力、生產水平、生產效率和生產潛力的統一。生產力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最終決定力量,具有鮮明的空間差異性和時代特征。不同國家區域、不同歷史時期的產業稟賦、制度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技術進步程度以及人口自然條件決定了生產力發展水平,技術、制度和文化的創新變革速度決定了社會生產力的更新迭代速度。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而成的生產關系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代表著新形態、高水平且可持續的現代化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型生產關系的生動詮釋。其中“新”反映技術的顛覆性和革命性,強調以創新主導變革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衍生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塑造新動能,構建全新生產關系?!百|”則突出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要素系統相互適應、彼此協調的生產關系質態,是以算力為核心驅動力、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智能化為顯著特征的新型生產力形態。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以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融合生成生產函數,以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為突破口,實現生產方式和經濟增長的質態躍升(圖1)。

       (二)基本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期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思想體現,其核心本質是以數字賦能生產要素創新活動,生成新技術、新工藝,進而促進系統優化升級形成新產業,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相互作用重塑新質生產力新質態。因而,新質生產力具有要素配置優、產業體系新、創新驅動快、數字賦能強、人力配置準等關鍵特征。

       1.生產要素系統優化

       生產力核心要素既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實體性要素,也包括科學技術、數據、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滲透性要素。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內核,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陣地,以高質量發展為落腳點,系統優化“高素質”勞動者、“新介質”勞動資料、“新料質”勞動對象,將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同勞動對象和生產資料充分融合,形成適應新時代、新經濟、新產業的新型生產力,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牽引力。這些生產要素在空間聚集、流動交匯、高頻互動,往往會產生新技術、新工藝、新生產方式,催生出一批新興產業?!靶沦|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對新時期“生產力”質態和規律更深刻的認識和更高水平的治理。

       2.產業體系韌性穩健

       新型產業體系的韌性治理和穩健發展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驅動要素優化組合形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不斷經受產業鏈條關鍵技術升級迭代的考驗,增強體系核心質態內涵和治理體系韌性,形成穩健發展態勢。只有在全球產業鏈治理和供應鏈管理上處于主導地位,掌控關鍵領域、核心環節,構建原材料生產、零件制造、運行維護、流通消費的全產業鏈條,才能更加穩健且更具競爭優勢,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因此,數字技術賦能產業體系建設需要聚焦具有創新密集、跨領域融合、高附加值等特征的產業,諸如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系統開展關鍵技術創新、路徑模式探索、產業鏈價值鏈治理和市場推廣應用,形成韌性穩健的新型工業化產業體系。 

       3.科技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和動力源泉。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這種科技創新有別于傳統的基于單一學科的常規創新,是基于前沿腦科學、通信科學、物理學、光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等諸多先進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產生的顛覆性科技創新??萍紕撔庐a生新工藝、新技術,需要不斷提高勞動對象的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完善要素整合、研發創造、成果轉化、產品應用技術創新鏈條,掌握關鍵點和核心技術,才能更快促進生產力要素優化和質態變革,從而占據產業鏈的高端位置,不斷開拓出新市場,促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的新質生產力質態加速形成。

       4.數字技術催化躍升

       數字技術賦能提高生產要素功能是新質生產力質態躍遷的催化劑,其本質是算力賦能的生產能級躍遷。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元宇宙、大數據等新技術豐富了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拓展了勞動者的生產邊界,為生產力發展革新提供內生動力,同時也對生產要素比例進行最優配置,不僅在量的層面科學規定和實時調控不同要素之間的靜態比例關系和動態比例關系,而且在質的層面促進各要素按其相互匹配屬性進行有機精準組合。這就更加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協同互動,匯聚更大合力,促進更多科技、人才、數據等優質要素融入社會生產實體,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5.人力資源精準配置

       不同類型的高素質人才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勞動者不斷更新迭代勞動能力,掌握更前沿的技術、生產工具、生產資料,適應不同質態的生產關系。這對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其技術生產水平、工具使用能力。不斷提高人力資源與新技術、新產業的精準匹配度,精準實現人力資源的生產技能、數字技能適配,滿足高質量多層次就業,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核心關鍵。

       二、職業教育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勞動者優質就業的主陣地,更是實現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決定性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一)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為推動勞動技能適配提供動力源泉

       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依賴高素質勞動者的培育和成長,依賴于豐富的人才儲備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培養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高端戰略人才,還需要更多具備多維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使用新型生產資料、適應新型生產關系的工程技術人才、技能型工人。新時期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應構建起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課程—就業的育人鏈條,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先進生產力人力資源要素優化配置需求,為其技能適配提供有力的人才儲備和資源支撐。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質量、儲備迭代的速度、配置精準度決定其支撐新質生產力質態的“運行動能”。

       (二)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為加強新型工業化提供內驅動力 

       新型工業化是數字技術賦能帶來的新型制造技術、新型生產工具、新型生產資料工藝的現代化。當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的數控化率已達到55.3%,數字化研發工具的普及率達到74.7%,而掌握新型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的人才數量不足,急需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滿足生產需要。數字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催化力量,勞動者掌握技術的質量和含量決定了生產力能級躍遷層級,兩者決定了新質生產力的內驅發展能力。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育資源、技術研發、社會服務應全面及時對接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完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緊跟行業技術創新迭代優化的速度,形成優質校企協同人才供應鏈,為加快培育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產業鏈條提供“躍遷勢能”。

       (三)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新質生產力是優質創新要素高效集聚運行的新質態生產力,其中生產工具創新、勞動者素質提升、生產資料升級,生產關系重組對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機制和發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性決定了其支撐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和能量。從宏觀布局“一體兩翼”整體性統籌;到中觀層面的省域職業教育體系的系統性推動,產業園區、頭部企業牽頭建設市域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協同性落地實施;再到微觀層面學校內涵提升、學生優質就業發展,需要做好供需匹配對接,完善區域發展、產業升級、學校提升、優質就業的良好生態環境。這些都要求有效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建設產、城、教、人協調統一的循環性發展生態,構建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為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三、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運行邏輯

       (一)理論基礎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國家適應產業迭代升級、集聚優質要素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和科學配置,根本目的是獲得國家核心競爭優勢。其運行機理可以用波特的國家核心競爭優勢理論解釋。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將經濟學和管理學融為一體提出國家核心競爭優勢理論,認為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與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及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同業競爭等4個基本要素有關,機會和政府作用是輔助要素,但卻是國家和產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這些因素之間雙向作用,形成“鉆石模型”。其中①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融資等初級生產要素,以及現代通信基礎設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等高級生產要素;②需求條件是指國內需求,它直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和供給水平,是激發企業改進和創新的動力;③相關產業主要是具有共用技術、資源共享鏈條及相關營銷渠道等而聯系起來的上下游相關產業,它們構建起優勢發展網絡,彼此提供低成本生產與業務合作,資源共享,提高創新能力等資源;④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是企業根據外部環境變化而建立、組織和管理企業發展戰略的綜合治理,通過同行之間的競爭促進企業創新,代表企業結構、成長性和創新性。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精準配置高級生產要素,結合產業迭代升級需求,優化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機制,推動新型生產力質態下生產要素的高水平運行產出。

       現代職業教育的使命責任是培養更多適應產業迭代升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F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要適應生產力新質態變化,緊密對接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變化、生產一線崗位需求,促進學校關鍵辦學能力整體提升。其基本結構和運行組成對應支撐新質生產力運行的鉆石模型各要素,構建形成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系統。

       一是優化高素質技能人力培養專業布局,統籌高級別生產要素,布局人力資源數量、層次、結構,支撐產業戰略發展治理和部署。二是圍繞人才培養開發產教融合優質課程、新形態教材及配套資源等育人要素。三是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應用創新,服務行業企業生產效能提升,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藝革新。四是建設支撐上下游企業發展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促進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共享資源,推動產業降本增效。五是打造高水平現代化師資團隊,素質優良、技藝精湛、數字技能過硬的教師既是育人要素又是技術創新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所有關鍵環節的中樞,因此在鉆石模型中增加這一關鍵要素。這五個方面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為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服務和支撐。(圖2) 

 

       (二)運行表征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推動人才培養鏈和技術創新鏈適應產業迭代升級的過程,是職業教育關鍵要素換核、強芯、提質、升級的動態調整過程。面對新質生產力要素、流程、管理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趨勢,其運行具有產業適應性、要素系統性、技術應用性、資源真實性、治理堅韌性等特征,需要精準對接區域產業鏈、產業集群,整合多方優質資源并進行“大數據+網格化”資源匹配,推動形成助力區域層面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發展的集成化優勢效應(圖3)。   

       1.專業產業匹配對接

       區域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應與新質生產力質態發展相統一,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布局、特色發展優勢相一致,教育鏈與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政府統籌作用發揮充分,針對省域、重點行業、核心地區,建設市域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明確產業邊界,按照“產業鏈條—產業集群—重點企業”科學規劃產教融合布局,專業鏈、專業集群與產業鏈、產業集群匹配對接,推動區域性產業發展空間集成化布局、功能性重點領域集成化設置、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的新格局。 

       2.育人要素系統優化

       課程、教材、師資、實訓基地等人才培養關鍵要素要對接支撐新質生產力高級別人力資源要素的優化提升需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向體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一線工作崗位需求,選取產業園區、頭部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融入體現新質生產力勞動工具、勞動資料升級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將企業項目任務、生產場景、工藝流程、操作規范、產品規格作為資源,在區域和重點領域的產業邊界中形成集中開發、共建共享的產教融合育人生態,構建反映企業前沿技術、職業崗位能力的人才培養要素供應鏈。 

       3.技術應用科教融匯

       針對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由單一環節創新轉向整個產業鏈條或產業生態圈創新的特點,職業教育的技術創新要針對產業生產技術難題開展有組織的靶向研發。匯聚產教共同體各方研究力量,搭建集科研攻關、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創新平臺,開展集成化科研攻關,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創新鏈條中定位研究方向,更加注重生產技術革新、工藝流程改造、科技成果應用、產品開發設計,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和推廣,提升創新成果產業化能力,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創新驅動源泉。 

       4.數字賦能資源真實

       數字技術賦能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催生職業教育全要素、全鏈條轉型升級,推動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提升。面向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特征,以數智化、綠色化驅動課程開發和教學內容重構,融入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賦能的新質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使用場景,系統構建數字化新形態教材、在線精品課程、專業教學資源庫,以及集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生產性實踐基地和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等教學資源。借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虛擬仿真等技術手段搭建教學和管理平臺,創新與真實場景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全面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能級。 

       5.產教融合韌性治理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適應新質生產關系變化,支撐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行競爭等要素的質態運行和躍升,需要系統構建內部運行治理體系,優化外部生存環境,實現組織機制、制度保障、治理系統的整體優化,促進優質要素資源不斷序化、集成、融合、發展。產教融合組織的治理韌性是推動深化教育與產業要素匹配耦合的前提基礎。在產業加速迭代升級中治理韌性是保持穩健發展、促進組織各方的共生、互生、再生價值實現的有力保障,從而實現組織間要素在質態躍升中保持核心優勢,促進合作效益的最大化提升。

       四、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進路徑

       (一)發揮政府統籌作用,促進產教伴生關系 

       圍繞區域、行業“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布局以及產業園區、產業鏈數字化和綠色化需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和新信息技術,推動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鼓勵產業園區、龍頭企業牽頭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造產業集群核心優勢,支撐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構建緊密的產教伴生關系。

       一是研制區域職業教育專業對接產業圖譜,建立政府部門間協調機制,加強人力資源儲備供給布局。二是建立清單匹配機制。建立政府—企業—學校供需清單對接機制,政府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提供教育資源配置和政策支持清單,引導企業發布產業鏈人才需求與生產技術攻關清單,支持學校提出專業設置清單、人才培養清單和崗位需求任務清單。三是建立產教伴生組織體系。創新省域—園區—行業—平臺組織模式,明確對應的產業邊界,規劃安排參與各方的功能定位和運行要求,協調與之相匹配的教育資源。

       (二)推動多元協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賴關系 

       推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元參與、協同共建,加大產業集群、產業鏈創新要素資源的集聚力度,集成化匯聚核心競爭優勢能量,促進生產要素與育人要素系統進行匹配對接和融合統一,增強校企之間的資源依賴關系。

       一是在供需對接基礎上,以參與主體需求為導向,進行資源匹配。引導參與各方在人才培養、資源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技術創新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互補的、不可替代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優質資源,激發參與各方的內驅動力。二是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實現對產教組織系統內各參與主體需求的動態分析,實現各方資源“需求—供給”的精準對接,創新組合匹配模式,實現合作效益最大化,提高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的精準度和人才培養匹配度。三是以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載體,建設校企合作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建立和完善多方共建共享的組織機制、政策體系和合作契約,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實踐創新,促進參與各方在合作過程中資源共生,支撐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資料等生產要素迭代優化。

       (三)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構教學組織關系

       加快職業教育“金專、金課、金師、金基地、金教材”新基建建設,實現新質教育要素優化。

       一是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升級需求,明晰產業、重點領域的產業鏈、產業集群邊界,優化專業布局,聚焦人才培養定位,以專業建設為牽引推動教學關鍵要素系統優化。二是對接生產一線崗位任務,堅持工作過程導向,梳理行業企業生產環節技術要求、生產工序流程、典型職業能力等,研制知識技能圖譜,形成新開發核心課程清單、轉型升級課程清單,構建產教融合課程開發框架,系統建設領域課程群,重構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開發數字新形態教材,并配套開發生產工作計劃、質量檢測手冊、生產文件清單等教學資源。三是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開發設計基于企業真實生產任務的校企合作典型實踐項目,反映產業行業特點,融入企業真實生產場景、產品規格參數要求,體現企業數智化、綠色化新形態,實現育人要素與新質生產力生產要素和生產關系、技術賦能的融合統一。 

       (四)優化研發平臺組織,創新科教融匯關系

       在區域重點領域、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中加大技術創新研發與應用平臺培育建設力度,匯聚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整合院校資源,促進校企間跨區域合作,建設科技創新共同體。 

       針對行業共性生產技術難題,企業生產一線技術革新、技藝創新、產線改造、產品升級中的技術問題,整合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學校教師開展聯合攻關、集中突破,促進關鍵領域技術創新、改造與應用,面向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探索職業院校融入區域應用技術服務體系的對接機制,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同時,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先進知識、重要技能、關鍵技術、應用標準等教學資源,以項目、任務形式呈現企業實際生產場景和技術工藝生產要求,培育掌握新工具、新材料、新組織、新工藝,在全新的生產工序流程、生產過程組織中進行一線生產操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五)優化數字賦能生態,建立虛實融合關系

       新質生產力是以數據要素為核心,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手段形成的新型生產力。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應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專業集群數智化轉型,將數據資源、育人資源與應用場景高度集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將更多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場景、新業態融入教學內容。以技術、資源為紐帶,推動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全環節,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打造職業教育數字賦能的育人生態。 

       一是跟崗挖掘更新資源環境,強化企業生產一線崗位知識能力更新,注重學生數字素養、工程思維、創新意識培養,挖掘開發企業工作項目、任務,設計虛實結合的生產環節和數字化場景,與之相匹配。二是實現資源優化和數字化集成,按照知識技能圖譜最小單元構架積件素材,使資源、數據的集成組合形式更加高效精準,在市域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中,打造多元化數據資源庫、虛擬仿真基地、“在線課程—實踐項目”系統。三是創新教學模式精準評價系統。通過數智技術的賦能,對育人成效、參與主體需求及效益實現、學生增值成長等進行動態分析,改變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組合方式和呈現形態,使數據、資源成為連接產教的關鍵紐帶。 

       (六)完善產教治理體系,處理好內外環境關系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應系統構建內外部治理環境和治理體系,打造“網格化”產教融合組織場域,增強組織韌性治理,提升適應產業迭代升級變化隨動能力,以提高制度組織韌性、要素結構韌性、共生發展韌性為核心,促進資源按照產業轉型升級規律和創新要素生產需求進行不斷地序化、集成,推動深層次的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

       一是加大區域制度供給。完善國家、省、市、行業各層面產教融合政策支持體系,促進部門間政策支持同向發力,激發參與各方的參與意愿,增強內生動力,優化外部發展環境和制度環境。二是完善產教融合治理體系。在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組織中,統籌建立多方參與、要素集成的運行組織機制、共建共享運行機制及多元質量評價系統,推動職業教育育人與產業空間布局和規劃格局精準匹配。三是實現產教融合組織內部要素的科學配置,增強結構韌性、能力韌性。在省域、產業園區、行業的邊界內科學配置要素,建立內部管理平臺,促進產教優質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配置效率,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育人鏈條,增強區域內職業院校集成化關鍵辦學能力。

 

來源:霍麗娟.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涵要義、運行邏輯和推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2):3-11

發布人:文雨
審核人:萬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