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导航网,久草最新免费,久草在线观看最新-2022最新伊人中心基地

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

供稿單位:高職研究所   查看人次:6080   發布日期:2019-06-28    分享到:
要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培養大量現代農業產業者或新型農業職業者就成為當務之急。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三農”問題,最終都將歸結為人才問題,因此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的振興。人才興才能產業旺,產業旺了村民富,村民富了才能營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和諧家園,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要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培養大量現代農業產業者或新型農業職業者就成為當務之急。
       據統計,2018年,我國有職業院校1.17萬所,年招生928.24萬人。高職高專院校1418所,770個專業,年招生368.83萬人,職業教育培養了我國生產力的主力軍,服務和擔當鄉村振興的重任,任重道遠。因此鄉村振興的號角既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也是創新轉型的動員令。職業教育為此應該大有可為,但卻鮮有作為。 
       鄉村振興的困境 
       農村目前存在的短板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需求尚有差距。一是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低,人才流失嚴重反哺不足,鄉土實用人才嚴重缺乏、干部隊伍青黃不接等問題突出;二是農業現代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進程,科技支撐程度不足;三是農業產業規模偏小、結構欠合理、產品多而不優,城鄉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四是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有待改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長期不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差距較大;五是老齡化、空心化日益嚴重,文化素質、法治意識較低。 
       職業教育應該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 
       據報道,我國就業人員中技能勞動者僅占19%,高技能人才不足5%。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漸迫切,農村對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強烈。因此職業教育應在新形勢下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明確的興農發展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使命。職業教育應該順勢而為,在鄉村振興中大有作為。 
       第一,培養鄉村振興人才。
       數據顯示,職業院校中高職學生農村戶籍占53%,中職學生占82%,表明廣大農村是職業院校的主要生源地。據統計,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0年保持95%以上,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超過90%,近70%的職校畢業生在縣市就近就業?,F代制造業、新興產業新增從業人員中職業院校占70%以上,職校畢業生成為支撐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區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主力軍。廣大農村不但是職業院校的生源地,也是職業院校人才服務和就業的“藍?!?。農村學生土生土長熟悉情況,有鄉土情懷,容易留住。因此就近因地制宜培養成本低、進入角色快,可以避免引進人才存在的不適應、不安心、不穩定等弊端。 
       城鎮化的高速發展讓各種要素從農村大量流出,尤其是人才的流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好“人才振興”問題。要培養本土應用型人才,激活內生動力,推動村民整體素質提高。因此職業教育要轉型面向農村發展,培養靠得住、用得順手的本土人才,探索鄉村實用人才培養和使用的長效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第二,進行鄉村職業培訓。
       近年來,職業院校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國組建了56個行指委、1400個職教集團,匯聚各方專家3000多人,3萬多家企業參與,基本形成產教協同發展、校企共同育人格局。每年開展各類培訓上億人次,充分說明職業教育已經具備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 
       2018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約2.9億,外出農民工1.7億,本地農民工1.2億。農民在生產、生活、轉移、就業過程尤其是第一次轉移就業過程中,因受種種因素影響,會面臨很多問題和不適,就業的穩定性較低。他們尋求平等、轉變身份、提升地位的愿望很強烈,提升業務知識和技能、提高認知和眼界、心理疏導、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培訓需求日益高漲。職業院校在開展業務培訓、技術推廣、資格認證,構建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建立城鄉間人才培養合作交流,加強就業與職業生涯培訓;多層次、全方位就地培養愛農村、懂農業、精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或新型農業職業者等方面大有可為。 
       第三,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條。 
       在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產業興旺居首位?,F代農業不再靠天吃飯,生態農業、功能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新業態的出現,說明現代農業是三產高度融合的產物。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構建多元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的綠色生態性、集聚性、鏈條的閉合性和延展性彼此相連、相輔相成,現有農村人才的構成難以支撐。 
       職業教育應順應新時代的需求,主動對接“三農”,推動農業既要有一維鏈條的閉合延伸又要有多維集聚的拓展。在資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發揮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需要用現代機械化、信息化武裝農業,用科技改造農業,用管理服務農業。在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激活方面融入農業物聯網、大數據、農村電商諸多新業態新模式,改變原有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職業教育的育人經驗、培養邏輯、路徑和方法完全適用于鄉村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此呈現更精彩更智慧的農業演繹、增長見聞、提高能力,并在學員心中播下“展現芳華,造福家鄉”的種子,定有插柳成蔭的良好效果。 
       第四,挖掘歷史積淀、傳承文化及文明鄉風。 
       廣袤的鄉村大地孕育出許多能工巧匠,也創造出大量的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工業文明和現代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由2010年的48%下降到2018年的42%。大量人口的向外遷移,導致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古物件及古技藝被逐漸廢棄或遺忘,優秀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缺乏保護和傳承。鄉村振興,迫切需要對鄉村文明的重新解讀。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深入挖掘、傳承泥土里醞釀的歷史文化,增強對鄉土文化的價值認同和自信。 
       職業教育在挖掘、改造和宣傳方面要勇于作為。一是挖掘和傳承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父慈子孝的家訓,誠信淳樸的鄉風民俗;二是為村民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再是推進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實現傳承和產業經濟共贏。最后提升格局,對鄉村殘留的陳規漏習移風易俗,用村民易于接受的形式“說、唱、演”出來,讓新風尚、新氣象在廣闊鄉村生根發芽。讓有形文化留得住、看得見,活態文化有創新、有傳承。讓“農味、土味、原生態味”鄉土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魅力和風采。
       第五,健全法治、倡導德治、實現自治善治。
       我國現有的戶籍、住宅、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人才等14種制度確立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造成了工農、城鄉事實上的不平等,從而導致社會結構的不協調及利益分配關系的不適應,由此滋生出利益集團的“集體排他”。若不能合理化解和協調群體間利益矛盾,底層群體會產生“社會不滿或仇恨”。農民因老齡化、小農意識、文化落后、結構轉型帶來的不適和法律意識淡薄,處理不當容易釀成社會矛盾的激化。鄉村振興,不僅要農業現代化,還要走上善治之路,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司法部在《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中,要求2020年底前逐步實現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的普及化、一體化、精準化,并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對接互聯,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為群眾提供精準、普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這要求村民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引導村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必修課。職業教育進行農村普法教育更接地氣,從農村中來到農村中去,能使農民學法時坐得住、聽得懂、學得進、記得牢。因此職業教育在健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中可以大展拳腳。(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

發布人:郭少卿
審核人:萬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