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导航网,久草最新免费,久草在线观看最新-2022最新伊人中心基地

新質生產力條件下技術技能人才能力培養的挑戰與對策分析

供稿單位:科研發展中心   查看人次:941   發布日期:2024-06-13    分享到:

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人才。在數字時代,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含義,分析新質生產力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既是深化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時代課題,也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

一、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與特征

生產力是人類通過與自然互動創造價值的能力,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關鍵動力。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并逐漸成為新一輪生產力變革的核心動力,生產技術不斷更迭,生產效率持續提升,生產方式向著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和推進。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已經無法滿足數字時代發展需求,也難以有效提升內核競爭力。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導向,加快發展以低投入、低污染和低消耗為發展特征的新質生產力。通過積極引導傳統產業升級,面向前沿領域和變革性技術提前謀劃、積極布局,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現現代科技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的高效協同,推動形成更先進、更具創新性的生產力。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并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包含著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要素。新質生產力緊密結合現代科技創新的動態進展,對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持續改造升級,以更高科技含量的勞動資料、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和更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基本要素,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陣地的生產體系,在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要求下,推動跨越性發展,實現高附加價值、高經濟效率、高社會效益的“三高”效應。新質生產力以持續創新的技術思維為動力源,以“新”作為突破點,“質”作為錨點,通過開發關鍵性和顛覆性技術、創新驅動和人才資源的有機結合,超越傳統生產力的理念、模式和技術,開拓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率、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持續鞏固量變的成果,最終實現生產力的質的飛躍提升,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生產力是勞動者與物質世界發生的聯系,生產關系是勞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勞動者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化的決定性力量。在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與傳統生產力相比,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新型生產方式對包括技術技能人才在內的所有勞動者提出了高質量要求,尤其是科技創新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需要生產、服務一線的新型勞動者具備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統籌能力、人機協同能力等職業素質。職業教育作為科技、產業、創新、人才的重要結合點,在培養新質生產力必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一)新質生產力的人才總體訴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人才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也是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我國曾經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但是隨著數字時代到來,僅依靠低成本勞動力難以提升核心競爭力。激發經濟活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向以科技創新和高端人才為支撐的新型競爭優勢轉變。新質生產力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不僅僅追求當下的產出和效率,且更加看重生產力長遠發展活力。因此,對勞動者這一生產力關鍵要素提出了全方位要求,換言之,勞動者自身的能力都會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新質生產力需要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以下四種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勞動者應具備學習能力。數字時代下,知識快速迭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場景和業態的不斷豐富,各學科融合日益加深,交叉學科發展尤為迅速,這些變化和特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核心產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適應這一形勢,需要勞動者具有持續學習能力。通過學習,將數字時代的海量數據轉化為有用信息,為決策制定和價值創造提供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新質生產力要求勞動者所具備的學習能力不單純體現為對知識的吸收,還表現為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實現基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以及有效運用技術手段開展完全契合自身需求的個性化學習活動。

二是勞動者應具備統籌能力。伴隨生產力發展,產業分工逐漸細化,勞動者在多重網絡分工體系中發揮和扮演著重要的節點功能,不僅需要對生產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做好風險控制,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和掌握全局的洞察力。同時,數智時代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工作場景,也要求勞動者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成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作,通過規劃、組織、指導和控制等統籌推動工作,確保實現預期工作目標。

三是勞動者應具備創新能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通過整合現有產業創造出新的技術和產品。例如,智能手機的發展是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用戶界面設計和認知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生物技術領域的革新不僅來自生物學本身的深入研究,更源于其與計算科學、材料科學、機械工程等領域的交叉融合。勞動者不僅要對單一領域知識充分掌握,還應在面臨問題和困境時,在多學科的交匯點跨越現有知識和技能的界限,整合不同領域的思想和工具,形成新的認知框架和實踐路徑,創新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

四是勞動者應具備人機協同能力。新質生產力要求的人機協同意味著人與機器之間不再是簡單替代或互補關系,而是強調建立一種以人為主導、機器輔助決策、人與機器配合聯動,形成決策速度更快、決策數據更準確、資源分配更優化的局面。人機協同的本質是人與機器的互惠共生,人和機器都必須理解對方的語言和知識體系。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人機協同有著廣泛應用。例如,在醫療診斷領域,首先勞動者要針對醫學診斷提出算法模型,然后讓機器通過讀取分析大量醫療數據對其進行訓練,期間不斷總結規律、調整算法,最終才能實現以機器完成疾病輔助診斷這一目標。在這一場景下,勞動者具備的人機協同能力就是將人工智能(AI)運用于醫療診斷的核心。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我國處于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關鍵時期,塑造新質生產力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不但需要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等研究型人才,還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才能將先進科學技術和各類高端設備等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有效地運用于實踐、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技術技能人才在技術創新和生產實踐之間承擔著橋梁的作用,是打通技術突破和創造發明“最后一公里”重要任務的承擔者。因此,他們不只需要掌握特定的操作技能,還應對底層技術原理和運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幫助實現規模、產量或者質量的突破。特別是針對跨領域跨專業的崗位,需要技術技能人才對多領域的新技術新技能有所了解、能夠應用。例如,在制造業領域,只有通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操作,傳統的加工制造才能被高精尖技術創新、精密儀器制造、一體化軟件服務等高附加值的技術取代;在數據分析領域,除了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技術技能人才還應學會運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處理大數據,并將這些技術應用于實際業務中,通過有效的數據分析為優化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設計的個性化程度等工作做出貢獻;在網絡安全方面,隨著網絡攻擊手段的不斷進化,技術技能人才應不斷更新知識,掌握區塊鏈技術在安全支付、身份驗證等方面的最新安全技術應用,持續提升網絡安全性。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與產業發展應具有高度同構性,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培養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中的主體作用,牢固樹立專業對接崗位的發展理念,大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以對接市場人才需求、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依托,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創新,通過專業課程的升級和數字化改造,讓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為高端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盡管已經清晰認識到新質生產力對人才的高質量要求,但是當前我國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均難以匹配新質生產力產業需求。僅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為例,根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測算,2025年該領域缺口將達450萬人。在制造業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數智素養方面,很多技術技能人才新興科技基本知識儲備不足,運用數字化技術的能力較弱,甚至缺乏新生態崗位的適應能力,更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條件下生產、服務一線對創新能力的需求。

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足之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不僅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指明了方向,也對“三位一體”建設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必須按照高質量發展所需人才結構和質量來研究調整職業教育結構和質量。當前,整體來看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教學內容、培養模式、專業設置等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存在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理念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還有差距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以數智技術重新配置效率,其需要的勞動者是在數字化工作場景下具有持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統籌能力的人才。當前,部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理念仍強調工具效率功能,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落腳點仍然在狹義的“職業操作”“技能熟練”上,試圖通過訓練將大批量學生培養成“合格產品”,對理論知識、技術原理等重視程度不夠。職業教育這一傳統理念顯然無法滿足新質生產力對多樣化、思想型“創新勞動者”的需求,難以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生產組織模式常態化變革要求。

(二)職業教育教學內容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

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先進生產力,具體體現在對我國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中。鑒于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密切聯系,產業結構對職業教育教學內容有著深刻影響。自技術技能人才開始接受職業教育時起,就應該創造條件為其未來能夠更好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儲備知識和能力。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廣泛應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布局不斷催生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新方案。如果教學內容忽視產業發展和結構變化產生的潛在的前沿教學資源,那么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則難以適應產業需求,埋下人才結構性失業的隱患。

當前,職業教育教學內容與產業實際需求仍然存在著“割裂”。比如,學校人才培養標準與產業需求契合不夠緊密,課程內容未能緊密對接產業最新資源、教學環境未能有效利用前沿數字技術,課程內容陳舊、數字化技能實踐不足、跨專業交叉融合課程欠缺等。或者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為底層賦能技術支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知識的課堂導入不夠及時,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能力儲備與企業真實需求存在差距。另外,職業教育教學對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運用不充分、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不足、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建設不充分等因素,都影響了技術技能人才數智能力和素養的積累。

(三)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效力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

技術技能人才的優勢在于對技術技能的實踐運用能力、與行業需求的緊密聯系以及對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為產業發展提供高質量技術人才,其改革發展始終與產業發展需求同頻共振。產教融合為實現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對接、產業資源與教學資源對接、工作場景與教學場景對接提供了可能和便利。當前我國不斷創新產教融合的路徑舉措,但是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產教融合路徑運行機制有待破題。為實現區域內職業院校與產業資源的整合、避免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低水平重復建設,政府將建立區域性開放共享的實訓基地作為推進產教融合的主要形式,明確提出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將產教融合的責任主體落實到市級政府。但目前市域產教聯合體等新載體建設,一方面全國過半地區尚未開始籌劃,另一方面實體化運行機制尚未破題。二是產教融合政策的受惠面較窄。在地方層面,推進產教融合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措施尚未推出具體的可操作舉措,影響了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積極性。三是產教融合資源使用效能不均衡。從區域布局來看,東中西部校企在產教融合中的獲益情況、產教融合資源吸收與利用效能差異較大,使得同類型職業院?;蚱髽I產教融合資源競爭激烈。四是產教融合深度廣度有待提升。受政府主管部門監管不當、產教融合機制運行效果欠佳、利益共享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產教融合相關主體協同性不足,難以完全實現校企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與優勢互補的目標。

四、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技術技能人才能力培養分析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責任和要求,另一方面也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條件。按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在理念、內容、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根本性變革,不應拘于某一特定崗位或技能的機械化訓練,而是要面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需求,加快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強大學習能力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著力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匹配度,助力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實現“數質雙升”。

(一)樹立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理念

新質生產力促使生產組織模式產生重大變革和深刻調整,相應地,技術技能人才在組織內部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技術技能人才不再僅僅是技術技能執行者,更是技術技能實施的決策者和創新者。這要求技術技能人才不僅要掌握專業的操作技術,更要具備技術管理的綜合素養以應對生產流程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因此,加快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更新尤為迫切。

一是要牢固樹立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意識。新質生產力的實現靠的不是簡單的勞動力的數量堆疊和比拼,而是強調通過人的思想創造和技術創新實現高效能和高質量。職業教育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行業發展趨勢,尤其是深化對新質生產力條件下行業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認識和預判,將以往單純重視技能訓練的就業導向性人才培養定位轉向注重人才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定位,強化技術技能人才對復雜工作情景的適應能力、自主學習與創新應用能力。

二是深入理解新質生產力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務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技術技能人才是具備交叉思維、復合能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需要做到全方位理解組織戰略目標、基本技術原理,并能夠將既有科技創新應用到實踐中,成為理論與實踐銜接的載體、溝通技術發展與市場需求的橋梁。尤其是在及時將科技創新應用到產業方面,技術技能人才可以通過總結實踐經驗,推動技術的優化和完善,從而確保科技創新過程的連續性和高效性。因此,應著重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提升勞動者終身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全過程。

三是增強承擔技術技能人才繼續教育的責任意識。新質生產力是有成長性的生產力,參與其中的勞動者應具有持續“再技能化”能力,即其掌握技術技能的過程不再是簡單的技能的靜態遷移,而是要具備技能“向上生長”的能力。職業教育承擔著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培訓的雙重責任,在技術技能、產業、行業、職業、崗位快速迭代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建立完善的職業技能終身培訓體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迫切。職業教育要強化技術技能人才繼續教育的使命擔當,探索通過開展技術交流、進修深造等方式,不斷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水平,服務提升全鏈條全周期產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整體素質。

(二)構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職業教育體系

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職業教育的結構也應隨之改變。職業教育必須以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系統更新內容體系,優化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

一是持續動態優化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增強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結構的匹配度。當前,跨領域技術深度交叉融合、技術應用創新迭代加速不斷催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新興產業、主導產業和未來產業,產業發展對專業結構、專業規模和專業水平更新頻率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職業院校要根據產業變革發展現狀和趨勢,及時優化專業設置。各地可結合區域實際,每年系統指導職業院校淘汰過時專業、更新落后專業、增加新興專業,或者為職業院校優化專業設置提供區域產業人才需求等基礎性支持。

二是推動職業教育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緊跟產業發展的步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伴隨新技術的不斷引入,諸多崗位將面臨產業分工再整合的過程,這使得技術技能人才無法僅通過一次在校學習掌握可以應對未來變化的全部知識。職業院校不僅應建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匹配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更要注重教學理念的創新,以服務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個人全面發展為導向,變革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能夠在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中實現自我學習、自我適應和自我發展。

三是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數字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效率。教育數字化是塑造教育優勢的重要突破口,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手段,用智能技術手段賦能職業教育教學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對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進行轉型升級。通過布局教育專網、建立數字校園、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打造數字化知識圖譜、強化數字素養實踐中心和實訓平臺建設,可以創新教育教學場景、增強教學互動性和個性化,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數字實踐能力、職業素養和雙創素質;通過賦能教學決策、管理過程、教學評估等環節簡化管理流程,提升教學效率,探索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做個性化教學設置和動態調整,提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精準性。

(三)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正面臨著從重數量到重質量的轉變,增強職業教育對這一變化的適應性和前瞻性,必須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創新,更好地滿足市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一是推進產教融合制度頂層設計體系化,強化國家與地方產教融合政策的協同性以形成合力。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基礎上制定下位性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專門性法規,鼓勵各級地方政府依據國家政策和法律,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實際,在合理規劃、科學布局的思路下制定保障產教融合各主體合法利益的地方性專項法規及相應的實施細則。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可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服務機構,搭建合作平臺,促進產業與教育融合、企業與院校結成校企合作聯盟;搭建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主體的交流對話機制;建立全國范圍內的數據庫、公共網絡服務與信息交流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和人才供需信息,提高校企合作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以“一體兩翼”產教融合新路徑為契機,持續推進職業院校辦學模式改革。“一體兩翼”產教融合新路徑的初衷在于進一步激活產業教學資源要素,推動構建校企人才培養方案共商、標準共研、課程共建、責任共擔、發展共享的人才培養模式。產業界應更加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的教學和管理,提供更多實習、就業機會和資源支持,實現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高度匹配。學校應結合產業需求實際,根據學生基礎、專業愛好等在教學時間、教學要求、實踐安排等要素和環節上體現差異性,縮短勞動力市場向教育系統的反饋時間,提升反饋效率,持續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工藝改造、產業優化升級要求相適應。另外,職業教育可以通過為企業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促進職業教育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三是加快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著力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和數字化能力。數量充足、結構優良的教師隊伍,尤其是具有數字素養和數字化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是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生產、服務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雙師型”教師質量,一方面,要支持學校、企業搭建信息交流平臺,為教師提供企業實習、企業實踐、社會服務等“雙師型”成長發展條件,推動企業、職業院校人才共享、隊伍共建;另一方面,要推動學校、企業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完善突出實踐和應用導向的激勵考核辦法,引導職業院校教師走“雙師型”發展道路,鼓勵企業員工到職業院校兼職實踐導師,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師資隊伍保障。

來源:郭軼鋒,高珂.新質生產力條件下技術技能人才能力培養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0):34-40.

發布人:文雨
審核人:萬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