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
教育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什么是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 從字面上看,對和諧文化可以作出如下解讀。一是可以解讀為“和諧的”文化,即把“和諧”解讀為文化的限定語,它從一個方面規定了“文化”的性質,即這種文化具有“和諧”的性質。各種文化都是由多種因素、多種成份構成的矛盾統一體,就其內部關系而言,不同的文化有和諧與不和諧之分。我們所要建設的文化,是和諧的文化,即內部各種因素協調統一而非相互沖突的文化。二是可以解讀為“關于和諧的文化”,即把“和諧”解讀為“文化”所反映的對象,和諧文化就是關于建設和諧的社會關系的文化。作為精神活動及其產物的文化,都是社會生活中一定的客觀對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社會關系有和諧與不和諧之分,建設和諧的社會關系,克服不和諧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包含著多方面活動的社會實踐,這樣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反映在思想文化中,便形成了關于和諧的文化。按照這樣的解讀,和諧文化就是反映人們追求社會和諧的實踐并服務于這種實踐的文化。 對“和諧文化”的以上兩種解讀都是合理的,它們分別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的性質,因而可以同時成立。第一,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是反映建設和諧社會的實踐并服務于這種實踐的文化;第二,這種文化自身具有內部和諧的性質,是一種和諧的文化。 但是,對“和諧文化”僅作這樣的理解是不夠的,應該看到,它還具有更加豐富和深刻的內涵。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边@一論斷指明了建設和諧文化的任務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為了實現什么目標而提出來的。我們應該以此為依據來探討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的內涵。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同時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為了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必須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建設和諧文化,就是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提出來的。這表明,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是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和諧文化,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造鞏固的思想道德基礎的重要工作。這就決定了和諧文化的社會制度屬性。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边@一經典性的論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關系的基本觀點。文化的性質,歸根到底決定于它所反映和服務的經濟和政治的性質。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決定的文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樣的,當代中國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是反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即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論斷把“社會和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揭示了二者之間的本質關系?!吧鐣椭C”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固有的,也是它區別于其他社會制度所特有的,從而揭示了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的社會制度屬性。社會和諧不是不同社會形態的共同屬性,不是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質,這是由不同社會形態中的社會矛盾尤其是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質決定的。如果社會和諧作為本質屬性可以為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社會所共有,它就不能被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部分而為它提供思想道德基礎的和諧文化,當然也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 由此看來,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既是反映并且服務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的文化,也是自身具有和諧性質的文化,又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它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范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傊?,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是包含了其他時代和其他社會制度下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是崇尚和諧、追求和諧又具有內部和諧關系的文化。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建設和諧文化 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边@一論斷為建設和諧文化指明了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建設和諧文化。 “根本”一詞生動、形象而又準確、深刻地揭示了和諧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和諧文化是一棵大樹,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它的根基和主干。沒有根基就沒有大樹。離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沒有和諧文化。 價值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普遍存在的關系,是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價值觀是客觀存在的價值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由于不同社會中有不同的經濟利益關系和社會結構,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利益和價值需要,因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并上升為不同的價值觀體系。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又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它們是在一定社會基本的經濟、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形成并為鞏固和發展經濟、政治制度服務的。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須建設自己的價值觀,特別是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大力建設社會核心價值體系,需要對這一價值體系的構成、對它的基本內容有自覺的認識和明確的概括。這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認識發展過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為了大力倡導一種思想觀念,需要對它作出簡要、明確的概括。凡是在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思想,在其自身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總是一方面內容越來越擴展、深化,成為思想豐富的體系,一方面形式上越來越簡明,凝結為簡潔的命題和概念。越是內容豐富、深刻而形式上又簡明、通俗的思想觀念,就越能廣泛普及、流傳久遠,產生深入、持久的社會影響。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并明確概括了它的基本內容,這是適應社會實踐要求,對我們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倡導的價值觀念作出的最新的表述。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鄙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了指導思想、社會理想、精神動力和道德規范四個方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有科學的指導思想作為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因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它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有共同的社會理想,有了共同理想,才能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共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當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利益群體認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它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和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三億中國人民正在走著的道路、正在從事的事業,是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主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最集中的表現,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深深熔鑄在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成為中華民族之魂。在新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于進取的思想品格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又造就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因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確立全社會普遍奉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作出了全面系統而又準確通俗的表達,它把先進性與廣泛性統一起來,為社會全體成員提供了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的標準和規范。因此,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上述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價值關系)和價值觀分屬于不同的領域,二者之間是被反映和反映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屬于價值觀的領域,是當代中國最重要最基本的價值關系在價值觀中的集中反映。當代中國基本的價值關系體現在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執筆:田心銘) |
(責任編輯:周景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