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688所、在校生2500多萬人,高等教育體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見,高等教育領域加強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性與迫切性。高校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應按照《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指引,從目標、資源、實踐、機制等維度著手,不斷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學生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的初心使命。
明確教育目標
構建勞動教育體系
以教育規律為根本遵循。找準學生群體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多種形式結合,兼顧手腦并用、安全適度,教育引導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精神、勞動習慣。
以課程體系為基礎單元。把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調整優化課程設置,構建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和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結合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勞動新形態,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推進專業教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三結合”,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職業經驗和發展能力。
以師資隊伍為重要支撐。堅持多措并舉、專兼結合,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通過設立勞模工作室、大師工作室、榮譽教師崗位等方式,聘請行(企)業或相關單位專家擔任勞動教育教師。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全周期,分類分批分層科學設計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完善考核體系和評價機制,提升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和育人水平。
聚合教育資源
創新協同合作模式
推進國際協同。深化國際協同合作關系,在項目申報、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師資培養、學科專業建設等方面推進共建共享。強化勞動教育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中國方案、中國模式、中國經驗輸出,增進相互認同。
推進區際協同。優化校地協同關系,結合當地自然、經濟、文化等條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資源,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多形式開展勞動教育合作。完善校企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勞動教育資源,共建勞動教育實習或實踐基地(場所)。創新校際協同模式,推進課程開發與實施、實踐基地建設與共享、科研項目與平臺建設等開展深度合作。
推動課堂協同。開展勞動教育課堂深刻革命,推動專業課堂融入勞動教育,實現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在同一課堂的協同統一,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推進第一與第二課堂協同開展,聚焦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廣泛開展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學科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或者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開展教育實踐
拓寬多元推進路徑
學生學習的常態化。建立健全常態化制度體系,完善勞動教育學分學時和勞動周(勞動月)設計,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統一。探索嚴管與厚愛并重、激勵與約束兼顧的勞動教育模式,創造條件推動學生常態化參與各類體力勞動、集體勞動,按學年度納入綜合素質測評。
學校主導的規范化。高校要切實承擔起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按照要求開足開齊勞動教育課程、配足配齊勞動教育教師,確保人員、機構、經費、場所“四到位”。明確勞動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優化勞動教育質量標準,營造勞動教育質量文化,建立健全自糾自查的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統籌課內外時間,組織學生走向社會、以校外勞動鍛煉為主。
社會參與的多樣化。暢通社會參與渠道,組織學生參加行(企)業、工廠農場等開展的生產勞動、新型服務型勞動或現代科技條件下的勞動實踐,促使學生尊重普通勞動者,體認勞動不分貴賤,體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推動高校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及各類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形成聯合關系,共同搭建活動平臺,為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公益勞動提供支撐。
完善教育機制
提升支撐保障能力
強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高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勞動風險分散機制,推動購買勞動教育保險的普遍化。加強勞動安全教育,完善風險防控預案和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健全教育與管理并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堅持“防”在“控”前,加強勞動教育場所的安全隱患排查,規范化操作勞動過程,推進安全保障工作永遠在路上。
加強組織引導。把勞動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列入高校年度工作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定期解決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二級單位形成“一單位一策”或“一專業一策”,打造勞動教育系列品牌。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營造高校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濃厚氛圍。
深化考核評價。把勞動教育納入效能檢查和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加強對二級單位開展或協同推進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并作為二級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依據。將勞動教育成效作為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聘、訪學研修的考核內容,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評優、評先、畢業、升學、就業推薦等方面,注重評價學生勞動素養,并用足用好評價結果。
(作者單位:福建江夏學院,長春財經學院,來源:中國教育報)
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688所、在校生2500多萬人,高等教育體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見,高等教育領域加強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性與迫切性。高校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應按照《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指引,從目標、資源、實踐、機制等維度著手,不斷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學生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的初心使命。
明確教育目標
構建勞動教育體系
以教育規律為根本遵循。找準學生群體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多種形式結合,兼顧手腦并用、安全適度,教育引導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精神、勞動習慣。
以課程體系為基礎單元。把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調整優化課程設置,構建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和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結合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勞動新形態,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推進專業教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三結合”,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職業經驗和發展能力。
以師資隊伍為重要支撐。堅持多措并舉、專兼結合,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通過設立勞模工作室、大師工作室、榮譽教師崗位等方式,聘請行(企)業或相關單位專家擔任勞動教育教師。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全周期,分類分批分層科學設計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完善考核體系和評價機制,提升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和育人水平。
聚合教育資源
創新協同合作模式
推進國際協同。深化國際協同合作關系,在項目申報、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師資培養、學科專業建設等方面推進共建共享。強化勞動教育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中國方案、中國模式、中國經驗輸出,增進相互認同。
推進區際協同。優化校地協同關系,結合當地自然、經濟、文化等條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資源,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多形式開展勞動教育合作。完善校企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勞動教育資源,共建勞動教育實習或實踐基地(場所)。創新校際協同模式,推進課程開發與實施、實踐基地建設與共享、科研項目與平臺建設等開展深度合作。
推動課堂協同。開展勞動教育課堂深刻革命,推動專業課堂融入勞動教育,實現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在同一課堂的協同統一,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推進第一與第二課堂協同開展,聚焦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廣泛開展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學科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或者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開展教育實踐
拓寬多元推進路徑
學生學習的常態化。建立健全常態化制度體系,完善勞動教育學分學時和勞動周(勞動月)設計,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統一。探索嚴管與厚愛并重、激勵與約束兼顧的勞動教育模式,創造條件推動學生常態化參與各類體力勞動、集體勞動,按學年度納入綜合素質測評。
學校主導的規范化。高校要切實承擔起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按照要求開足開齊勞動教育課程、配足配齊勞動教育教師,確保人員、機構、經費、場所“四到位”。明確勞動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優化勞動教育質量標準,營造勞動教育質量文化,建立健全自糾自查的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統籌課內外時間,組織學生走向社會、以校外勞動鍛煉為主。
社會參與的多樣化。暢通社會參與渠道,組織學生參加行(企)業、工廠農場等開展的生產勞動、新型服務型勞動或現代科技條件下的勞動實踐,促使學生尊重普通勞動者,體認勞動不分貴賤,體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推動高校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及各類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形成聯合關系,共同搭建活動平臺,為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公益勞動提供支撐。
完善教育機制
提升支撐保障能力
強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高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勞動風險分散機制,推動購買勞動教育保險的普遍化。加強勞動安全教育,完善風險防控預案和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健全教育與管理并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堅持“防”在“控”前,加強勞動教育場所的安全隱患排查,規范化操作勞動過程,推進安全保障工作永遠在路上。
加強組織引導。把勞動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列入高校年度工作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定期解決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二級單位形成“一單位一策”或“一專業一策”,打造勞動教育系列品牌。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營造高校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濃厚氛圍。
深化考核評價。把勞動教育納入效能檢查和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加強對二級單位開展或協同推進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并作為二級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依據。將勞動教育成效作為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聘、訪學研修的考核內容,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評優、評先、畢業、升學、就業推薦等方面,注重評價學生勞動素養,并用足用好評價結果。
(作者單位:福建江夏學院,長春財經學院,來源:中國教育報)